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加入我们
首页
网站首页
杂谈
BBS
道历
积分互换
导读
Guide
群组
Group
插件
Plugin
帮助
Help
排行
Ranklist
搜索
搜索
每日签到
发帖际遇
栏目1
链接1
链接2
链接3
链接4
链接5
链接6
栏目2
链接1
链接2
链接3
链接4
链接5
链接6
栏目3
链接1
链接2
链接3
链接4
链接5
链接6
栏目4
链接1
链接2
链接3
链接4
链接5
链接6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龙之轩
»
杂谈
›
初入道门
›
道教知识
›
《道德经》: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道德经》: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复制链接]
277
|
5
|
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秋)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
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是教内人士,而又仅仅只是想对道教的思想做个兴趣了解,那么笔者在推荐人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告知其应该先去阅读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经》。
作为道教的首要圣典,《道德经》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传统哲学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概念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将“道”这个字赋予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意味,并由此开创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道、修道、悟道的先河。
然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方式和现代人所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因此很多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读不懂。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若问《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仿佛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 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又使道教之“玄”变得“玄之又玄”。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一方面有着古今言语思维不同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又因为道祖所言之“道”本身就是介于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状态。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明明人人都能理解和体悟到道的一些特性,但又都无法准确描述“道”的究极状态是什么。这就容易使人陷入对道的迷思中,从而错失了《道德经》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道德经》这篇经典在讲什么,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去回答的问题。既然整篇经文分为“道篇”和“德篇”,那么,其中心点必然落在“道”与“德”两个字上:
首先说“道”。什么是道?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甚至连道祖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道”究竟是什么。而其实,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道是什么,而是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道祖在经文中讲,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还无限地、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长来衡量,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是无生无死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事物可以比天地还要长久呢?答案只有一个,未知,或者叫不可知。因为长于所有人对极限的认知,所以此事物便可近乎于无极限、无生死。
作为注解老子的另一部经典《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天天地地者”,意思是说,苍天与大地不可能自己成为天、地,而需要有一个使其为天地、命名其为天地的事物存在。这个命名者,毫无疑问便是人类自己。
因后者的命名,天地才会从一个无知、无情的自然事物转变成和我们自身息息相关事物。而在人类出现之前,或者是人类尚未对自然万物产生探知的意识,亦即我们的社会文明没有诞生之前,天地早已经存在并一直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万物得以运行的背后的规律性,即是我们强命为名的“道”。
这便是《道德经》要讲述的第一个要素,“道”。
道生化并运行着万事万物,其方式是主宰万物的生死和转化。这个“主宰”,只能作拟人化解。因为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本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这份自然而然,正是道之效法的根本,即是万物的自然与本然。万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等于万物法自然。万物因为能保持自己的规律性,所以万物便有了道,道也永远在万物之中。祖师说,道不离物,并且道寓于物。离开了万物而谈道,那么道也将不复存在。
2
于是,也就引出了《道德经》论述的第二个要素,“德”。
与上面的问题一样,首先要追问的一点是,究竟什么是“德”。在道祖的语境中,德是道的表现形式。虽然道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存在,但其表现出来的德性却是真实具体的、是可以触碰的真实。更加直接地说,德便是我们通过人体的多种感官途径可以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宗教中称之为“有”和“色”的世界)。借助于万物之有与形形色色,我们才得以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性的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道德”或者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道德的时候,通常要借助于这个人日常的言语行为和为人处事。我们所借助的这些作为价值判断的东西,其实应该称为“德”,这是我们用来衡量这个人是不是有“道”的工具。当某人言行合一、内外合真的时候,这就说明此人是有道德的。如果言行不一,嘴上仁义礼智,背后行为苟且,这就可以判断其是没有道德的。这是反之则反之的逻辑。外在的“德”,是内在的“道”的表现。
再如,当太阳光照射在石头上,我们发觉石头变热了,太阳光和石头的温度变化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事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而可以推断出通过照射阳光而可以加热物体,这就是通过事物外在的表现和变化(德)而参悟到了内在的规律性(道)。
3
道祖所说的道与德,是针对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而言的;我们所讲的道德是针对当今社会文明的适用范围而言的。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道祖讲道和德,其实根本上是在讲包括我们人类文明在内的世间一切万物的规律和表现。因此,读《道德经》,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我们要去研究道祖五千言中字词的用法、典故的来源等内容,更是要让我们通过对主旨大意的理解,进而升华自身看待他人与他物的方式。
道在你我之中,也在天地万物之中,先天地之名而存在的道,与天地之名之后的道,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所认知并体悟到的道,在形式上仿佛也产生了变化。而真正变化的不是道,乃是“我”。南华真人在注解“道”的时候,提出了“齐物”的概念,指出万事万物在根本上是一样的,又何必纠结于小小的区分与不同呢?只见了小我,而错失了大道,这才是修行中最不该出现的结果。
后人曾写过一首诗,曰:“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仿佛很有道理的一个反问,却终究是没有理解了道祖著下五千文的原本意图。
德是用来感知的,道是用来体悟的,《道德经》是用来参玄的。
如果我们能从《道德经》中读明白了自己修行要走的“道”是什么,哪怕只是一个章句或者某个字词,也足以堪称一生之幸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加入我们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hahaha1234
|
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秋)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历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回忆过去美
|
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秋)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彩虹踪迹
|
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秋)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wk0899
|
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秋)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莫若曦
|
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九年十一月二日(秋)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李小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道教戒律
道教知识
宫观仪范
图文推荐
张辰亮跳舞鬼都不看
2022-10-30
尊重洋品牌“入乡随俗”开业祈福,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
2023-01-11
《黑暗荣耀2》巫婆为啥领盒饭?她生前作恶多端被惩罚,细思极恐 ...
2023-03-12
爱马仕披露去年中国消费者需求强!曾有门店开业请道士做法事 ...
2023-02-19
商品
2022-07-31
热门排行
1
道德指归论
2
“懒人经济”“宅经济”带动 家电企业抢跑新兴赛道
3
中国道教信仰与民间巫婆神汉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4
在道观里求神许愿虽然很灵,但一定要知道这不是交易!
5
从白骨修成真人:为老子牵牛的徐甲,差点万劫不复!
6
道教修行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7
紫袍法师的级别真的有传闻中那么厉害吗?
8
写给那些急于拜师,渴望学道门法术的朋友!
9
神仙为什么要监察人间的善恶功过?
10
天隱子